- · 《工业卫生与职业病》投[01/26]
- · 《工业卫生与职业病》期[01/26]
- ·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版面费[01/26]
有谁了解预防医学专业(3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第二方面。在西线战场,一战的烈度以及惨绝人寰的程度,确实比二战的西线要高。 一战的南线战场,不值一提。所有的大战都集中在西线和东线。然而
第二方面。在西线战场,一战的烈度以及惨绝人寰的程度,确实比二战的西线要高。
一战的南线战场,不值一提。所有的大战都集中在西线和东线。然而东线俄军的死伤虽然很多,但战斗并不激烈,俄军只是一边倒的被而已。所以一战的核心战区,只有西线。也就是现在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,那一巴掌大的地方。
在这块小小的战场上,英法比联军与德国的死伤合计,加起来有近千万人。
至于战场形势,1914年马恩河会战后,战线是什么样,截止到1918年德国投降前,基本还是那个样。
当时的防御性武器与二战相差无几,但进攻武器极其落后。
凡尔登战役,索姆河战役,双方士兵都是拿血肉之躯迎击重机枪。几年大战下来,死伤几百万人,战线也就移动了4~8公里。
这种打法,在二战是不可想象的。即便是在东线,苏德双方也是有进有退,战线随时都在变动当中。
一战的战线不变,双方长年累月的对峙,这必然会导致如下几个问题。
一是士气低落,士兵会认为自己的牺牲毫无意义,谁都杀不死谁,但是却血流成河。为什么要继续打下去?继而,各国均出现各种反战思想,甚至是哗变。
二是精神压力巨大。战壕里全是泥巴水,睡觉都只能谁在泥水里。同时,战壕里还到处都是战友的“零碎”。在土里随便摸一把,摸到几根断手指,烂肠子,不是稀罕事。你不想待在战壕里?那更糟糕。对面几十个狙击手就等着你冒头。一冒头,一颗花子弹直接送你见上帝。在这种环境下,再有斗志的人也会精神崩溃。
三是当时的战地卫生医疗水平也没有跟上武器的发展。很多人不是被对手打死的,纯粹就是救治不及时,在病床上闭眼的。
如果只是3~5%的人病死,那倒还好。但大量的人因救治不利病死,问题就大了。
毕竟,看着战友在战场上瞬间被打死,和看着战友在手术台上痛苦哀嚎着咽气,给人的精神打击是不一样的。
另一方面。一战之前,欧洲大约四十年没有大战。往年的战争,记下战场实录的都是贵族群体。普通小兵没有读过书,他们看到听到,但是写不到纸上,无法通过媒介把战场的残酷告诉给后方的民众。
而贵族笔下的文字,又偏文艺范。往往不能还原真实的战场环境。
到了一战,由于当时双方的士兵,多多少少都读过一点书。因而当这些人在战后把自己的见闻写成回忆录后,战争的残酷性,瞬间就被揭露了。
受此影响,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关于一战的电影,比如《西线无战事》、《我的孩子杰克》、《战壕》、《战马》等。
导演想表现的都是一战的残酷性,而非到底谁打胜了,谁打败了。
谁胜谁败,往往不是一战电影表达的重点。
其实说实在的,一战的西线,比不上二战的东线残酷。东线战场,不止有著名的格勒保卫战,莫斯科保卫战,斯大林格勒保卫战。也有很多一战模式的阵地战。
但一来,苏德的话语权,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英法重。
德国人打败了,没,没话语权,它自己干嚎,我好惨啊,没人搭理它。大家只会被认为它是活该。你嚎什么嚎?
苏联倒是有话语权,但西方不搭理它。
后来苏联没了,俄罗斯话语权削弱。现在西方更不搭理他了。
时至今日,已经完全被西方操控。诸如美军攻占柏林之类的谣言满天飞。
美军在欧洲才死了几个人?这一下,二战东线的残酷,瞬间就被谣言掩盖了。
二来。苏联自己拍的二战电影,让人厌恶战争的程度也确实不如西方拍的电影。
西方拍的一战电影,画风多为:泥泞不堪的战壕,被炸的光秃秃的树干,被毒气污染的土地和河流,还有烂在泥地里的尸体。
苏联拍的二战电影,画风多为:领导人运筹帷幄,高层将领指挥得当。底层士兵为了保家卫国,一往无前,不惧牺牲。战场上,飞机大炮坦克对阵。惨烈的画面主要集中在因战争而受波及的平民,比如家破人亡,妻离子散。而不是士兵如蝼蚁一般,在枪林弹雨中战死。
插一句。不光是苏联电影。早年美国拍的二战电影也是如此。胜负一定要有,输得一方若是轴心国,其在电影内,必然是被碾成渣渣。赢的一方若是轴心国,其在电影内,必然也赢的没那么轻松。
比如1945年,好莱坞拍的一部叫《菲律宾浴血战》的电影。用现在的眼光看,完全就是主旋律电影。
明明是日军完胜,美军惨败,麦克阿瑟灰溜溜撤走。但在电影里,讲的却是美军海军鱼雷艇部队英勇抗击日军的故事。结尾处,专门给麦克阿瑟特写:我会回来的!
文章来源:《工业卫生与职业病》 网址: http://www.gywsyzy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6/976.html